激活企业数据流通“一池春水”
转自:贵州日报
李姗
如何破解数据“信任”难题,让沉睡的公共数据“活起来”,让分散的企业数据“聚起来”?贵州大数据集团数据开发利用加工基地给出了“贵州解法”。
“基地正成为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协同创新的‘反应炉’。”贵州大数据集团数据事业部数据架构师王似巍表示,作为贵州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商,贵州大数据集团承担全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探索及实施相关工作。当下,基地正在实践“公共数据提供基础支撑、企业数据补充场景细节”的新路径,通过一套创新的制度体系,为数据流通筑牢“信任基座”,让融合产生“乘数效应”。
5月29日,在基地揭牌仪式现场,全省首批14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品正式发布,涵盖了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6大领域。以此为基础,基地已开发形成公积金余额查询、职称查询等24个初级产品,为授权开发利用机构输出标准化“原材料”。
短短数月,这一协同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在金融领域,基地与多家区域性银行、持牌金融科技企业合作,落地“企业信用洞察”“个人信用画像”等公共数据产品,整合了工商、社保、司法等公共数据,形成企业和个人的基础画像。而当银行接入自身的信贷记录、交易流水等数据后,风控模型如同“擦亮了双眼”,变得更加敏锐精准。
“我们与某银行的合作效果立竿见影。公共与企业数据融合后,企业贷款的授信审批周期,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日以内,不良率下降2.3个百分点,共同释放数据要素的乘数价值。”王似巍介绍。
不止于此,公共数据率先“下场”示范破冰,还为破解企业数据“不愿供、不敢供”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案。基地直面企业对数据供给“无回报”“有风险”的核心顾虑,一批在行业成功落地的应用成果,极大增强了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信心和意愿。
贵阳某大型物流平台企业接入“运单合规性验证数据产品”后,原本的人工抽检升级为自动核验。该产品融合了交通运政、企业资质等多类公共数据,与企业运单数据“碰撞”后,不仅完成了380余万张运单的智能验真,更帮助企业合规开票超30亿元。
示范引领之外,更有实打实的“托举”。基地为企业数据流通打造了“扶上马、送一程”的支撑机制。
“从数据梳理、敏感信息识别,到脱敏处理、数据资产评估乃至合规认证,我们提供全流程的数据治理服务。”王似巍介绍,“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将原始的‘数据原料’,合规地转化为高价值的‘可交易资产’。”此外,通过与省级公共数据平台、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联动,企业可享受从挂网登记、产品上架到交易结算的“一站式”服务,极大简化了流通流程。
在激励机制上,基地联合地方政府探索“数据入市、成果分成”的创新模式,通过专项补贴、场景对接和联合建模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的参与门槛和成本。
如今,在交通与建筑行业,已有首批拥有轨迹数据、工程数据的企业,通过参与模型训练与产品共建,不仅获得了技术赋能,更在数据收益分配中获得了实质回报。
王似巍说,基地将逐步构建一个“公共数据引领、企业数据跟进、多方共赢”的健康生态。吸引更多企业主体加入,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流得动、用得好、创价值”,最终实现从“政府先行试验”到“多元共建共治”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