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你敢用“闪购”买冰箱吗?

本刊记者崔晓萌

“刚下单的手机,半小时就送到了?”这场景,如今在消费市场已不算新鲜。

今年以来,闪购这个新消费模式强势“破圈”,京东、淘宝等巨头纷纷下场,不惜“烧钱”抢市场。从餐饮外卖到服饰鞋帽,再到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闪购的品类越做越全。

可以看以下一组数据:有平台6月以来,手机成交额同比暴涨超300%,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增长超200%,就连跑步鞋、运动T恤这类运动鞋服,销量也飙涨超200%。

消费者小米(化名)的感受挺有代表性:“现在闪购慢慢成了习惯,应急买日用品、商场商品,又快又方便。但是服饰、电子产品这些大件,还是普通网购更划算。”

闪购在高价值产品领域,确实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买高端数码、冰箱、空调这些大件的消费者,更认品质保障和专业服务。在他们看来,闪购的“即时性”算不上必选项,价格也没多少竞争力。

这让平台在高价值市场上面临两难:一来,无法拉住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客户,整体营收增长受限;二来,高价值产品本是“利润肥肉”,如果啃不下来,整体利润率也难有更大突破。

更麻烦的是,为了撬开高价值市场,平台可能得往营销和服务里砸更多钱,但这样也未必见效,持续盈利能力难以确定。

眼下,手机品类的爆发式增长,让闪购平台尝了点甜。问题在于,怎么把“一时热闹”变成“长久生意”?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认为,平台得走好“供应链、服务、营销”三步棋。

供应链是闪购的“生命线”。平台得跟厂商深度绑定,既要抢新品首发权,又得保证热门机型库存足,别让消费者“想买却没货”。

此外,服务体验也得跟上,光快送不够,售后得贴心。建个专门的售后团队,让退换货不再“踢皮球”,消费者才能买得踏实。

而营销推广还得“精准出拳”,针对不同人群定制方案,用短视频、社交媒体这些新渠道吆喝,甚至能结合低空经济玩点新花样——比如无人机送货,既能提升效率、赚足眼球,还能粘住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闪购渠道,大多藏在综合类APP里。这些APP集外卖、电商、生鲜、酒店预订于一身,堪称“消费万花筒”。

比如淘宝,把外卖和即时零售业务放进了一级入口,叫“闪购”,还发大额优惠券。但旗下饿了么的优惠力度就比不上它,同一个外卖商家,在“闪购”点更便宜。虽说淘宝的外卖业务其实就是饿了么,但这明显是阿里在淡化饿了么,想让消费者点外卖先找淘宝APP。

朱克力判断,这种综合集成形态可能成未来主流。毕竟,能一站式满足多种需求的平台,更留得住用户,使用频率也高。

但他也坦言,“全能选手”不好当。协调不同类目资源,得有更强的运营管理能力,稍不注意就可能“内斗”。打通不同业务的数据系统、保障服务质量,都得砸钱,运营成本肯定降不下来。而且,这种高集成化门槛高,后来者难入场,市场竞争性可能被削弱。

零售行业的新花样一直不少,如今闪购“砸钱”火出圈,能不能长久,还得市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