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字员工变得更主动
数字员工不是“自动化工具”,而是“协作角色”。本文从企业流程的角度出发,讲透AI如何从被动执行走向主动协同,并提出“角色定义—行为设计—反馈机制”的三步激活法,是一份值得组织管理者深读的认知升级指南。
直奔主题三个方向:
一、猜你想问功能
提示词优化
加入主动延申逻辑,基于上下文理解猜测用户下一步的需求。
优势:
沉浸式对话,更接近与员工间平等对话的感觉。
无需额外开发,仅优化提示词即可实现。
劣势:用户仍需手动输入,模型被动响应。
单独接入一个AI模型
猜你想问是正常对话的一条支线,功能可以体现在问答框下面体现,每次和用户正常对话交互时后台也调用大模型接口生成猜你想问的问题,当用户触发猜你想问问题时把猜你想问的问题加入正常对话框主线结合历史对话内容调用大模型问答。
优势:直接推送可点击的解决方案(如“一键生成重阳节方案”),用户零输入完成连续任务。
劣势:需独立部署模型、还需API接口及前端组件支持。)
二、提示词优化
将原有系统提示词中的功能1、功能2,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功能这样每次输出对话时都会输出两份方案。
(优势:若猜中用户意图、则用户无需等待,反映了员工的主动性劣势:
突兀、用户缺乏沉浸式对话感觉、控制感、且无法适配所有动态场景
很消耗token而且输出的内容可能用户暂时不需要,比如用户仅输入了长者健康信息本意是更新数据库中的内容,但是ai连续输出了,健康照护方案、健康评估)
原有系统提示词中的功能1、功能2不变,新增功能3(改功能包含功能1、功能2)后端开发人员根据具体场景的逻辑判断使用哪一套比如周活动排期中包含了节假日,则输出一份周排期的同时,后续给与提示,“注意到5月1日是劳动节,下面是您可能需要的活动方案,以同步提供给您”附加活动方案、海报等。若周排期中没有节假日则只需生成周排期就可以
(优势:灵活性高、用户无感保持单次对话整洁。劣势:复杂逻辑容易出错。)
三、引入触发器机制
增强事件触发逻辑,比如对接其他系统或外部设备,监测到财务系统有数据更新,则对应生成账单或方案,现在更多是对话触发事件。(优势:适用于规则明确、结果可预期的任务且主动响应劣势:对接外部系统api并处理数据权限、格式转换等问题)
增加定时任务触发(已经实现、后续根据场景考虑逐步增加、会开放部分权限给用户)(优势:周期性强的任务术语高频场景,必须要做的功能。)
内容触发(猜你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