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因果推断模型在商业中的应用

在数据驱动决策日益主导商业格局的今天,因果推断模型正成为企业洞察力的核心工具。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模型如何帮助企业超越相关性,真正理解“为什么”,并在复杂市场中做出更精准的战略选择。

常做AB测的友友们都知道,实验中经常遇到样本量忽大忽小,偏差控制不住,混杂因素多到数不清?

友友们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辛辛苦苦跑出个正向结果,老板硬整一波大环境好;又或者小流量明明不错,一放量数据就低到头皮发麻,不知道原因在哪?

如何精准衡量每一次运营动作、每一个产品迭代,究竟为用户带来了多少真实增量?只靠AB测试的“实验思维”往往很难排除所有其他相关变量,因此难以直接肯定地说多少增量是由实验带来的。此时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因果”——不只是看相关性,更要识别出那个“因为A,所以B”的决定性逻辑。

一、什么是因果性?

简单来说,因果性指的是一种“原因-结果”的关系,即一个事件(原因)直接导致了另一个事件(结果)的发生。

它和我们平时说的“相关性”有本质区别:

相关性:A和B经常一起出现。

因果性:A的发生导致了B的发生。

当我们看到两个变量A和B一起变化时,其背后的真相可能有三种:

A导致B(真正的因果关系,但很难直接证明),如领券人数对销售额的提升。

B导致A(反向因果),如领券和DAU的关系–DAU的提升提高了领券人数。

第三个变量C同时导致了A和B(混杂因素,这是最常见的数据陷阱),如国庆节期间领券人数和销售额同时提高–难以直接量化券对销售额的提升程度。

相信在座大部分友友们对相关性分析方法都有一定了解,连续变量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或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类变量如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

那么因果关系该怎么分析呢?此时有请:因果推断模型闪亮登场~~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因果推断模型如何在真实的商业场景中落地,帮我们拨开迷雾,看见每一次动作背后的真实增量价值。不管你是数据老炮还是分析新人,这篇内容或许能帮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二、因果推断模型简介

原理:在无法进行完美随机实验时,通过各种统计技巧和假设,为实验组(如发券用户)构建一个可信的、未接受处理的反事实结果(如假设发券用户未发券时的消费数据),从而计算出投入的真正回报。

常用方法如下。

1.双重差分法(DID)

双重差分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一个合适的“对照组”,通过两次差分,剥离出“实验效应”。

第一次差分(时间维度):分别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变化。这一步骤消除了两组共有的时间趋势(如季节性、节假日效应)。

第二次差分(组间维度):用实验组的前后变化减去对照组的前后变化。这一步骤消除了两组之间固有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差异。

模型设定:

对于两组数据(实验组,对照组)和两个时期(干预前,干预后)。

y=A0+A1*X+A2*Period+A3*(X+Period)+e

X:实验组=1,对照组=0

Period:处理后=1,处理前=0

第一次差分(计算各组自身的前后变化)

实验组的变化(A2+A3)=实验组干预后的结果-实验组干预前的结果

对照组的变化A2=对照组干预后的结果-对照组干预前的结果

这个变化包含了“实验效应”+“时间趋势”(如双十一)。

第二次差分(剥离共同趋势)

DID估计量(A3)=实验组变化

–对照组变化,得出营销活动的净因果效应。

优点

消除不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商业结果本身就有自然增长或下降的趋势(如销售额随季节波动)。DID通过引入对照组,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共同的时间趋势从政策效应中分离出来。

原理直观,数据要求相对容易满足,结果易于沟通。

缺点

严重依赖平行趋势假设,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变量会保持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且该假设无法完全验证。

估计结果的可靠性严重依赖于对照组的选择。如果选择的对照组不能很好地代表实验组“本应有的”趋势,那么整个分析的基础就会动摇。

案例:评估一项新的市场营销活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1.问题定义与业务背景平台在双十一期间,针对学生用户推出发放大额优惠券的营销活动。其他用户维持原有的营销策略。

核心问题:发放大额优惠券到底为学生用户带来了多少额外的销售额?简单地将活动前后的销售额做对比是不准确的,因为可能同时有“双十一”效应、季节性变化等。简单地与未做活动的用户对比也不准确,因为两组用户消费习惯、经济水平本身就有差异。

2.选择因果推断模型:双重差分法

第一次差分(时间维度):分别计算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发券前后的变化。这消除了两组共有的时间趋势(如季节性、节假日效应)。

第二次差分(组间维度):将实验组的前后变化,减去对照组的前后变化。这消除了两组之间固有的、不随时间变化的差异。

模型设定:我们有两组数据(实验组=学生,对照组=白领)和两个时期(双十一前,双十一后)。

3.数据准备与模型应用假设我们收集了如下数据(单位为元):

计算过程:

第一次差分(计算各组自身的前后变化)

实验组(学生)的变化:200

–100=100

对照组(白领)的变化:240

–200=40

第二次差分(剥离共同趋势)

DID估计量=实验组(学生)变化

–对照组(白领)变化=100

–40=60元。

这个60元,就是剥离了季节性因素和两组固有差异后,得出的营销活动带来的净因果效应。

4.结果解读与业务决策

结论:在控制了共同的时间趋势和人群固有差异后,这项活动为学生群体人均带来了约60元的额外销售额。

决策支持:成本效益分析:将这60元的收益与营销活动的成本(优惠券成本、运营成本等)进行对比,可以计算出投资回报率(ROI)。

推广决策:如果ROI很高,公司可以考虑将该营销活动推广到其他人群。

策略优化:如果收益不达预期,可以深入分析是哪个环节(如优惠券面额、用户偏好等)效果不佳,为下一次活动优化提供方向。

2.倾向得分匹配(PSM)

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核心思想是计算每个个体接受处理的概率(倾向得分),然后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为每个实验组个体寻找一个或多个倾向得分非常接近的对照组个体进行匹配,从而构造出一个“可比”的数据集。

场景:评估大额优惠券对学生消费的影响。

应用:为每一个实验组的学生群体,找到倾向得分非常相近的人(如年龄、学历、地区等特征相似)不发券。然后比较这两组人的消费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估计大额优惠券的效果。

优点

直观易懂:逻辑清晰——找到“双胞胎”再比较结果,非常符合直觉。

不依赖线性假设。

数据利用高效:可以从一个庞大的潜在对照组中,精准地挑选出最合适的比较对象。

缺点

只能控制“已观测”的变量。

对模型设定敏感。

可能损失样本:在匹配过程中,如果实验组组中某些个体在对照组中找不到合适的“双胞胎”,这些个体就会被舍弃,导致样本量减少和代表性下降。

3.断点回归设计(RDD)

断电回归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当处理分配由一个连续变量是否超过一个特定断点所决定时(如积分满1000分发优惠券),我们认为在断点两侧无限接近的个体(如积分是999的用户和1001的用户),除了处理状态(是否发券)不同外,其他所有特征都是相似的,处理与否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结果的跳跃性变化就可以归因于处理效应。

场景:评估发优惠券对积分用户消费的影响。

问题:积分高的用户本身消费高,无法区分他们后续表现好是否来自于优惠券激励。

应用:发优惠券的标准是积分满1000分,可以比较积分在999分(未发券)和1001分(发券)的两组用户。他们后续的消费差异都可以更可信地归因于优惠券的影响。

优点

内部有效性极强:在满足假设的前提下,RDD估计的因果效应非常可信,被认为仅次于随机实验。因为它不依赖于“所有混淆变量都被观测”这个强假设。

论证过程非常直观:通过图表(散点图和拟合线)可以清晰地展示断点处的跳跃,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能缓解未观测混淆:只要个体的运行变量不能被精确操控,那么在断点附近的比较就能自动平衡掉所有未观测变量。

缺点

只能估计在断点附近的个体的处理效应,不一定能推广到全体人群。

对带宽敏感:分析时需要选择一个“带宽”(即围绕断点多大的一个窗口进行分析),带宽的选择会影响估计的偏差和方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适用场景苛刻:必须存在一个清晰、外生的断点规则,这在商业中并不总是存在。

4.元学习器–X-Learner

与DID等传统模型相比,X-Learner这类元学习器的优势在于:

强大:能处理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的混淆关系。

灵活:可以嵌入任何强大的机器学习模型作为基学习器。

洞察深刻:不仅能给出“平均效果”,更能给出“对谁最有效”的个性化洞察,直接驱动精细化运营。

它的复杂性在于实现和调优,但回报是远比其他方法更精准、更具操作性的业务洞察。

接下来,本篇将详细介绍X-Learner的使用方法。

三、元学习器–X-Learner

核心思想与步骤

Step1:分别估计响应

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上训练结果预测模型μ₁和μ₀

实验组/对照组标签(W):用于用户的处理标签,如是否收到券等。对于实验组的用户,W=1;对于对照组的用户,W=0。

数据特征(X):这是我们用来预测结果的用户属性,如历史消费、城市等级等。特征X中不应包含W。

模型μ₀(x):使用对照组(如未收到高价值券)的数据,用模型(如机器学习模型或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用户特征X预测其结果Y(如下个月的总消费)。这个模型试图回答:一个没收到券的用户,他本来会花多少钱?

模型μ₁(x):使用实验组(如收到高价值券)的数据,用另一个模型根据X预测Y。这个模型试图回答:一个收到券的用户,他花了多少钱?

模型μ₁(x):

训练数据:所有W=1的用户。

输入:仅使用这些用户的特征X(如历史消费、城市等级)。

目标变量:这些用户的真实观察结果Y(即Y¹)。

学到的规律:μ₁模型学会了“一个收到券的用户,他的特征X和最终消费Y¹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模型内部已经隐含了“收到券”这个状态,因为它是在实验组数据上训练的。

模型μ₀(x):

训练数据:所有W=0的用户。

输入:仅使用这些用户的特征X。

目标变量:这些用户的真实观察结果Y(即Y⁰)。

学到的规律:μ₀模型学会了“一个没收到券的用户,他的特征X和最终消费Y⁰之间是什么关系”。

Step2:估算伪处理效应

交叉预测反事实结果:用学习对照组的模型μ₀预测实验组的反事实Ŷ⁰,用学习实验组的模型μ₁预测对照组的反事实Ŷ¹,计算实验组的伪处理效应τ¹和对照组的伪处理效应τ⁰

对于实验组的用户i(W=1):

1.我们有其真实结果Yi¹(因为他确实收到了券)。

2.我们将其特征Xi输入给在对照组上训练的模型μ₀。模型μ₀会预测:“如果这个用户i没有收到券(即他在对照组),根据对照组的规律,他本应花费Ŷi⁰=μ₀(Xi)。”这个Ŷi⁰就是反事实结果。

3.伪处理效应τi¹=Yi¹

–Ŷi⁰。这个τi¹的含义是:用户i的观察值,减去我们估计的、他如果没收到券的本底值,两者的差异,就是我们推测的处理效应。

对于对照组的用户j(W=0):

1.我们有其真实结果Yj⁰(因为他确实没收到券)。

2.我们将其特征Xj输入给在实验组上训练的模型μ₁。模型μ₁会预测:“如果这个用户j收到了券(即他在实验组),根据实验组的规律,他本应花费Ŷj¹=μ₁(Xj)。”

3.伪处理效应τj⁰=Ŷj¹

–Yj⁰。

Ŷi⁰和Yi¹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因果路径:

Yi¹是事实,是用户i在W=1的世界里的真实消费。

Ŷi⁰是反事实预测,是模型μ₀模拟出的用户i在W=0的平行世界里可能的消费。

它们的差值τi¹,正是我们克服了选择偏差后,对个体处理效应的最佳估计。

Step3:训练处理效应模型

基于伪处理效应训练两个效应模型τ₁x和τ₀x,τ₁x从实验组数据学习真实效应模式,τ₀x从对照组数据学习推测效应模式。

实验组模型τ₁(x):使用实验组的数据,以用户特征X为输入,以刚刚计算出的伪标签τ¹为目标变量进行训练,从实验组数据中看到的处理效应模式。

对照组模型τ₀(x):使用对照组的数据,以X为输入,以伪标签τ⁰为目标变量进行训练,从对照组数据中推测出的处理效应模式。

Step4:训练倾向得分模型

学习原始数据中处理分配的机制,得到倾向得分e(x)。

Step5:加权融合

如果一个用户特征x使其非常像实验组的人(即倾向得分高),那么我们更相信从实验组数据中学到的τ₁(x)。如果一个用户特征x使其非常像对照组的人(即倾向得分低),那么我们更相信从对照组数据中学到的τ₀(x)。

g(x)的确定流程:

用一个分类模型根据X预测W,得到倾向得分e(x)。

选择一个加权策略(如直接使用e(x)作为g(x))。

最终个性化因果效应估计模型τ(x):τ(x)=g(x)*τ₁(x)+(1-g(x))*τ₀(x)。

几种常见的加权策略及其适用场景:

直接使用e(x)

硬判决规则

S型函数加权

基于不确定性的加权

基于样本量的加权

总结与选择建议:

实践中的选择路径,建议从简单的开始,如果效果不佳或想提升再向后选择。

通过这种方式,X-Learner巧妙地利用倾向得分作为“信任度”指标,将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到的、可能存在冲突的洞察,融合成一个更加稳健、个性化的因果效应估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折中,而是一个基于数据驱动的、有原则的融合。

Step6:输出与应用

输出每个用户的条件平均处理效应(CATE),进行异质性分析和业务决策支持。

结语

以上是本篇介绍的四种方法啦,博猪本人作为数据分析小螺丝,也有一点小小的心得:

在面向运营时我倾向用X-Learner这样更灵活的元学习器,可以帮助我更快地挖掘到影响因素,更便捷地计算活动净提升效果。

在汇报时将结果“翻译”为DID的形式,毕竟老板和业务方们不仅要看到效果,还得听得懂、记得住不是?一条清晰的“我们的动作带来了XX%的净增长”趋势线,胜过千言万语~

用前沿的模型做探索,用经典的框架讲故事。

本文由@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