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新能源车突然失去“增程”, 一条技术路线的辉煌与尴尬
增程式作为一种动力形式,一直被认为是汽车实现电动化路线上的过渡技术,业内人士戏称“增程式”为移动通讯技术领域的“小灵通”,如今增程式回归了过度技术的本来面目。但是,增程式也不是要被抛弃,而是越来越呈现出“富贵化”的趋势。比如问界M9和M8,增程版的销量依然远远大于纯电版的销量。
当“半小时小订破万”撞上“7月销量下滑11%”
2025年8月,智己LS6增程版半小时小订破万,昊铂HL增程版紧随其后,小鹏X9增程版呼之欲出;另一边,乘联会数据冰冷:7月增程零售10.2万辆,同比下降11.4%,纯电却大涨24.5%。一边是新品牌蜂拥入场,一边是整体赛道失速——“宝藏”还是“坑”,市场给出了最直白的答案。
更尴尬的是新势力结构:去年纯电与增程销量比例43:57,今年变成64:36。小米、小鹏单月3万+,同比翻倍;理想、问界却连续两月同比下滑,零跑C11、B01干脆取消增程版本,销量构成从“增程为主”翻转为“纯电占80%”。增程从“蓝海”变“红海”,只用了一个春节。
增程的“黄金时代”,从理想ONE到问界M8
2021-2024年,增程以218%、130%、154%、70.9%的同比增速狂奔,市占率从3.6%飙升至9.1%。理想靠52.5度大电池+四缸增程器,把“续航焦虑”做成卖点;问界M8、M9用华为ADS+鸿蒙座舱,把“量价齐飞”推向高潮。理想千亿营收、全球第三盈利,问界M8上市2小时大定7000台——“油箱+电池”被验证为最快捷的盈利公式。
甚至“小理想”零跑也分到蛋糕:2023年C11增程版上市,3月即破万,2024年品牌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增程成了新势力最快盈利的“捷径”,从被嘲笑的“落后技术”跃升为“利润奶牛”。
2025大反转,增程销量吊车尾,车企“逃回”纯电
进入2025年,增程突然踩下刹车:1-7月累计涨幅仅12.1%,远低于纯电的35.2%和插混的25.2%;7月单月跌幅11.4%,市占率跌破10%。理想7月交付同比下滑39.7%,连续两月跌幅超40%;问界波动不定,仅靠M8、M9硬撑;零跑C11、B01、B10干脆取消增程版本,销量构成从“增程为主”翻转为“纯电占80%”。增程从“蓝海”变“红海”,只用了一个春节。
更深层的是用户结构变化:J.D.Power数据显示,理想车主日常85%只使用150km纯电模式,增程器沦为“一年用两次”的保险丝;我身边三四位老增程车主换车,全部转向纯电——“油箱”从刚需变成心理安慰,过渡属性暴露无遗。
纯电反杀秘籍,锂价暴跌+超充普及,焦虑被“快充”治愈
碳酸锂从24万元/吨跌到8万元/吨,电池成本下降40%;36座主要城市充电桩密度达34.3根/平方公里,私桩占比74.5%;Model Y长续航版CLTC从688km升到751km,6分钟可充至80%。“续航焦虑”被“15分钟补能300km”快速治愈,增程器从“刚需”变“一年用两次”的保险丝。
甚至三四线城市也迎来超充浪潮:理想5C超充站1分钟增加50km续航,6分钟20%-80%;蔚来第三代换电站3分钟满电出发。当“加电比加油方便”从口号变成日常,增程器存在的意义被大幅稀释。
技术路线进化之路,大电池+超快充,增程“纯电化”
智己“恒星”增程:66度电池+800V超充,纯电续航450km;尊界S800:63度电池,纯电续航330km;极氪9X:70度电池,CLTC 380km——电池容量已追上主流纯电,成本却更高、车身更重、操控更差。增程从“小电池控成本”变成“大电池+超快充”,与纯电正面比拼续航、成本、体验,过去“便宜+无焦虑”的独特优势被逐步抹平。
更尴尬的是成本倒挂:智己LS6增程版21.49万,同配置纯电版仅贵5000元;极氪9X 70kWh电池成本甚至超过Model 3后驱版62.5kWh——“增程比纯电便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电池增程反而成为“高端配置”。
市场格局已经改变,主流大众纯电当家,增程成为“豪华冗余配置”
未来动力技术分布或将呈现以下三种市场的选择。
主流大众市场:纯电当家,插混补充,增程微乎其微;
中高端市场:增程仍是“利润奶牛”,但份额稳定在10%左右;
豪华车市场:大电池增程成为“豪华冗余配置”,品牌溢价工具。
换言之,增程不会消失,但将从“销量担当”转为“利润补充”,只有拥有品牌光环、超充网络、智能化差异的头部玩家问界、尊界、理想等才能持续分羹,盲目跟进的追赶者深蓝、岚图大概率成为“炮灰”。
甚至零跑已给出示范:C11、B01干脆取消增程版,用“纯电走量+增程利润”转向“纯电主战场”。2025成都车展,坦克500Hi4-Z用59度电池+200km纯电续航,把增程做成“越野高端选配”,彻底放弃“走量”幻想。
对增程技术本身来说,不是技术的末日,而是“回归本职”
增程的下滑,不是技术失败,而是市场成熟后的“去泡沫”。它曾用“油箱”解决了纯电初期的续航焦虑,如今被更便宜的电池、更密的超充、更快的充电速度取代,这是技术迭代的必然。
“大电池+超快充”的增程,本质是向纯电技术逻辑靠拢;当电池成本继续下降、800V超充进一步普及,增程终将回到“过渡产品”的本职——服务于那些一年两次长途、偶尔越野、偶尔换电焦虑的少数人群。
对于车企,增程不再是“捷径”,而是“豪华的冗余配置”;对于用户,它不再是“刚需”,而是“安心选项”。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让纯电的归纯电,让增程的归增程——各安其位,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