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揭晓, 上海成为入选者最多城市

2025年9月22日,2025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在上海浦江论坛上揭晓。

这一评选活动由《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起,旨在寻找亚太地区专注于新兴科技创新的青年力量。自2014年首次在亚太地区开展评选以来,共完成11届发布,220位入选者脱颖而出。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入选人数最多,达82人。

今年的科技创新35人中,多位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的青年科研者入选。比如,32岁的GoogleDeepMind主任科学家夏斐就因聚焦于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与机器学习的交叉领域,致力于解决通用机器人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长时序任务的核心挑战入选。

夏斐将大型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等基础模型的强大推理能力与机器人的物理感知和执行能力相结合,为机器人智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另外,印度籍英伟达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AdithyaMURALI也入选此次名单。他研究致力于解决物理AI领域的一个核心挑战:数据稀缺。他提出的创新框架,通过在模拟环境中大规模生成合成数据,为训练更通用、更鲁棒的机器人模型提供了有效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名单中,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一共有16名创新人才入选,是亚太地区入选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上海地区共有5人入选,其中复旦大学3人、上海交通大学2人,是中国入选人数最多的城市。

其中,上海地区入选者涵盖AI、半导体等前沿科技。

入选者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朱可人采用AI驱动的物理合成技术,将EDA从单一的数字化约束转变为创新的催化剂——自动化定制电路设计,从模拟神经接口到内存系统,实现下一代与能量相称的计算机架构。

他开发了一系列AI驱动的设计方法与开源工具,已在TSMC40nm工艺上成功流片,所设计的ΔΣ调制器ADC达到了68.2dB的SNDR性能指标。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刘春森长期致力于利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推动闪存技术的根本性创新,成功将闪存编程速度从传统硅基器件的微秒量级提升至亚纳秒级,在相同技术节点下实现了非易失性存储速度超越易失性存储器SRAM。

从产出来看,上海学者的最新成果对产业发展已经产生深刻影响。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吴致力于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提升单结钙钛矿光伏器件和基于钙钛矿的多结串联光伏器件的性能,解决钙钛矿光电器件中的界面损失和稳定性等关键问题。

这一研究成果对推进钙钛矿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及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武庆庆提出了智能反射面通信技术,以解决6G网络中的覆盖、成本与功耗挑战,并推动通信感知计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实现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6G网络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王丹青实现了对纳米激光器的全新设计,为生物成像和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她的系列研究成果正引领大规模纳米光子学平台的构建,为下一代集成光子学与量子工程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