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2025智博会“重大”尖端科技抢先看

9月5日,2025年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2025智博会”)在重庆开幕,重庆大学携18项重大科技成果参展,涵盖新型储能、智慧医疗、智能感知、智联汽车等多个前沿领域,向世界展示智能产业创新的“重大力量”。

新型储能:绿色能源的未来之路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能源技术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重庆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出的“超低贵金属载量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堆”达到国内氢能技术的先进水平。

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PEM电解槽长期依赖高贵金属载量的技术瓶颈,通过攻克低载量膜电极性能强化、高平整度复合传输层构建、大面积流场一致性提升等核心技术,将贵金属用量降低了80%(阴阳极总载量仅0.4mgPGM/cm2),电堆成本降低35%以上,同时满足超过15000小时的耐久性要求,为低成本量产奠定基础。

“这一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绿氢生产、交通运输、工业脱碳和能源储能等领域。”项目负责人李俊介绍,在绿氢生产中,可利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备高纯度氢气;在交通运输中,可为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等提供氢源;在工业领域,可支持石化、钢铁等行业用绿氢替代化石燃料,实现深度脱碳。

目前,项目已完成16kW电解堆组装测试,与中国电解重庆公司、宝武清能朝阳气体等企业合作研发150kW电解堆已进入总装阶段,预计年底交付。同时,团队还与东方氢能开展低成本兆瓦级电解堆研发合作,为大规模绿氢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重庆大学还带来了“钛基合金固体储氢”和“大容量长循环软包水系锌锰二次电池组”等储能技术,形成较为完整的储能技术体系,为解决能源存储难题提供多重解决方案。

智慧医疗:原创新药守护人民健康

当AI遇上制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研发的NHWD-870和NHWD-890两个1.1类原创新药给出答案。这些药物不仅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前沿梯队,更开创性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药物设计和筛选,为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据悉,NHWD-870是一种BET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ET抑制剂产品。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空间转录组算法和新药筛选平台,原创性地开发了高选择性BRD4小分子抑制剂,为肿瘤精准医疗及基础和转化研究提供新方向,可对BRD4-NUTM融合基因突变的肿瘤进行个性化靶向治疗。

该药物于2020年获批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批件2项,在已完成的临床I期试验中,在淋巴瘤、中线(NUT)癌等适应症上观察到了较好疗效,目前正在开展中线癌适应症的临床II期试验。

NHWD-890则依托自主药物筛选与结构优化平台,基于TYK2假激酶结构域构建高选择性结合模型,通过多轮分子模拟与结构优化开发而成,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特点。

项目负责人印明柱表示,NHWD-890主要应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及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该药物已于2023年6月获批IND,目前正在开展针对银屑病的III期临床试验。

除了创新药物,重庆大学在智慧医疗领域还展示了多项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其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厚积累。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检验试剂全流程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检验试剂的实时监测、动态可视化分析及运营收益评估;“阿尔茨海默病人工智能多维度诊断系统”利用AI技术实现高效、低成本、客观的自动化神经心理评估;“基于AI大模型的中医辅助问诊系统”是中医艾灸领域首套集成大规模知识图谱,具备多轮对话能力。

智能感知:多维度感知赋能智慧生活

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让你在家中就仿佛置身森林、海滩或雪山?重庆大学声景研究中心研发的“智慧声景疗愈系统”实现了这一梦想。经过16年潜心研发,这套系统能够通过多感官融合技术,1:1还原自然场景,为睡眠障碍患者带来全新的非药物疗法体验。

该系统拥有3000多套场景数据及前期睡眠采集数据,内容场景覆盖6个省、1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包括视频、音频以及温度、阳光照度、负氧离子浓度等环境数据,能够结合病人生理特点与睡眠脑波数据进行睡眠节律引导,减少觉醒反应,维持睡眠连续性,最终实现高质量睡眠效果,对睡眠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项目负责人罗俊称,这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同步水平,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的自然声景疗愈系统,在国际同类型产品中排名第三。团队基于自然声景疗愈技术,结合中国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精准数据分析与个性化内容生成,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本土化应用与推广。目前已应用于7家医院、2家康养社区、1家大型车企。

此外,展出的“光纤多维智能感知装备”“无感体征电子织物”“类脑芯片”“基于超振荡的非标记远场超分辨光学显微系统”“矿山安全全域监测与智能预警平台”等智能感知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环境感知和健康监测的方式,为构建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居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智联汽车:驱动出行方式变革

未来汽车会是什么样子?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研发的“智能网联混合动力汽车安全决策与节能控制技术”正在描绘答案。这项技术让汽车不仅能自动节能驾驶,还能像“老司机”一样做出智能决策,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更多可能。

技术创新方面,项目在动力系统层实现针对电池、舱室温度与传动系统等多目标优化或控制,显著提升混合动力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在驾驶环境层,团队成功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以及高精地图等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集成化控制与混流交通场景下的安全决策控制技术。

项目负责人唐小林介绍,项目的核心创新点是使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克服了控制策略的实时效率、优化效果与自适应性及泛化性等难题,使混合动力汽车在节能和安全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能量管理技术已成功开展硬件在环测试,安全决策技术也成功开展驾驶员在环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大学在智联汽车领域还展示了“智能磁流变油气悬架系统”和“磁敏智能材料减振技术”等创新成果。前者主要应用于重型工程车辆、军用特种车辆等;后者则利用新型智能材料实现振动能量的高效吸收与转化,提高乘坐舒适性。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更为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助力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

智汇未来:重庆大学以科创引领助力强国建设

2025智博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的盛宴,更是一扇观察未来的窗口。重庆大学带来的18项前沿科技成果,从绿色储能、智慧医疗到智能感知、智慧出行,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如何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从理论走向实践、从梦想照进现实。

这些凝聚着重大人智慧与汗水的创新成果,不仅是学校科研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升级、造福社会民生的生动实践。

重庆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聚焦国家所需、社会所盼、未来所向,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重大动能”。智博会期间,重庆大学将通过实物展示、影像资料、展板介绍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各项科技成果的技术特点、创新亮点和应用价值,希望与各界朋友共同见证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创新如何引领未来。(晏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