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6

央视对话余承东, 给足了华为面子!

当余承东坐在央视《对话》栏目的镜头前,平静地说出“每年投入1万人,持续六年,几百亿研发费用”时,我忽然意识到,这早已不是一场普通的企业访谈,而是一次国家级媒体对中国科技脊梁的公开致敬。

央视给了华为足够的版面与时长,但这“面子”绝不是白给的。

背后是华为用真金白银、顶尖人才、和难以想象的毅力砸出来的硬实力。

余承东没有煽情,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鸿蒙不是为了替代安卓而做,而是为万物互联时代而生。

六年,几万人,几百亿,这些数字冰冷,但组合在一起,却滚烫得像一封“写给用户的情书”。

而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投入规模,是时机。2019年,鸿蒙初现雏形,几乎同时,制裁大锤落下。谷歌断供、台积电断芯、海外元器件全面封锁。那不是“困难模式”,那是“绝境模式”。

换作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选择收缩、妥协、甚至退出战场。但华为偏偏在窒息的压力下,把鸿蒙生态做到了设备数破亿,越过生死线,用最后的筹码all in,并最终逼着对手重新洗牌。

我们为什么愿意包容华为?甚至下意识地把它当做“自己人”?

道理很简单:在没人制裁的时候,你做得出系统,那叫商业成功;但在被人扼住喉咙时,你硬生生靠自己呼吸了,还站起来跑了。这叫争气。

华为是在几乎被封死所有路径的情况下,用自主研发凿出了一条活路。别的厂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必做。只有华为,在极限施压中证明了: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

而除了手机更让人惊讶的是,你看问界M9在50万价位卖到榜首,你看新发布的享界S9直接对标宝马5系、奔驰E级;

华为进入一个行业,就不是来凑热闹的,它是来定标准的。从鸿蒙座舱到自研激光雷达,从昇腾智驾芯片到麒麟车机处理器……

华为把过去在通信、终端、芯片上的所有积累,全部注入汽车这个新终端。

它本质上早已不是一家手机公司,而是一家以系统级能力打通万物互联的平台型巨头。

2024年,华为营收突破8600亿,超越制裁前的高点;2025年第二季度,手机销量重回国内第一。麒麟芯片正常迭代,鸿蒙走向独立生态。

所有这些,都是在持续制裁下实现的。

你说这是“侮辱性极强,伤害性不大”?不对。伤害曾经极大,但华为把每一次伤害都练成了铠甲。

央视的镜头向用户展示的,不只是华为的故事,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科技产业不缺仰望星空的人,更不缺绝地反击的骨气。华为的“面子”,是我们每一个希望科技自立的人,最愿意看到的“里子”。

这不止是一家企业的胜利,这是一个时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