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创新大会要火! 曝出10+项黑科技, 混动油耗要进“1时代”
10月18日,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在安徽芜湖召开,这场汇聚20余位中外院士、10余所高校代表、30余家生态伙伴的技术盛会,本质是奇瑞全球化战略的阶段性成果公示。
从参会阵容可见产业协同深度,除政府层面领导之外,学术端涵盖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陈清泉、外籍院士孙学良等学术权威和中科大、同济大学等6所高校代表;产业端聚集舍弗勒、德赛西威等核心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产业链核心伙伴的到场。这种多维度参与,构成奇瑞技术全球化的支撑网络,印证其“全球共研、共享、共生”生态的成熟度。
技术量变催生发展质变
据了解,奇瑞历经28年技术积累,在2025年集中体现为实现了用户规模、新能源、出口、品牌、资本市场的“五大历史突破”。数据层面呈现清晰轨迹:9月25日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其国际化融资的核心支点,实现资本市场突破;截至9月底,奇瑞全球累计用户1772万,海外用户占比30.6%(543万),完成用户规模突破;而在新能源与品牌方面,奇瑞密集性推出了多项电驱技术和智能化成果,其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出口方面,奇瑞已经完成16个海外KD工厂,产品覆盖120余个国家和地区,构成技术输出基础。
尹同跃在大会上明确了全球化逻辑,“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中国汽车新形象”。这一表述背后,是奇瑞对当前汽车行业“内卷”的应对策略,用技术壁垒替代价格竞争。
突破行业极限的硬核证据
同时,奇热在创新大会上还披露了10+项全球领先技术,在动力系统上,鲲鹏天擎发动机以26:1超高膨胀比、35%EGR率等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48%,较市场主流的38%-45%提升3-10个百分点。这一突破使混动车型油耗进入“1时代”成为可能,直接改写混动技术格局。
而纵横G700搭载的方舟两栖系统,通过IP68级防水、970mm涉水深度、双动力推进技术,完成了1480米长江横渡壮举,耗时22分钟,水上时速达7公里。这是全球新能源量产越野车首次实现此类突破,验证奇瑞在特殊场景技术的领先性。
在智能化方面,奇瑞猎鹰智驾大模型实现比人驾快42%的反应速度,拥堵变道成功率提升50%;飞鱼底盘EMB系统达成9.98米转弯直径、90km/h麋鹿测试成绩,这些技术数据比肩国际顶尖水准。开阳实验室通过“产学研闭环”机制,已实现1779项技术工程(17大方向、79个子项目)的落地转化,4000余项高校课题通过该平台进入生产线。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
据了解,奇瑞的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基于两套协同体系的支撑。其一是全球研发网络,据企业介绍,奇瑞全球现有8个研发中心、30000多研发人员、28位首席科学家,形成覆盖全球的技术攻关矩阵。根据规划,未来几年将新增26个海外研发中心,强化本地化技术适配能力。
其二是产学研协同机制,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启动后,将进一步打通高校研究与工厂生产壁垒。其“小步立项、滚动牵手”机制,使创新成果转化周期大幅缩短,王树国评价其“照亮中国创新的未来前程”,实质是对该机制效率的认可。
两个体系形成互补之后,将提高全球研发网络保障技术广度,提升产学研机制保障转化效率。企业表示,截至2025年,瑶光实验室群已裂变为300余个,聚焦500余项重大课题,与开阳实验室的“从0到1”原始创新形成协同,构建起“基础研究至技术攻关再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
奇瑞表示,如今奇瑞的全球化已从“产品出海”升级为“技术全球化”,并进一步强调核心标志有三,其一为技术普惠战略,计划将鲲鹏天擎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通过出口渠道全球落地,推动“中国混动”标准的国际认可;其二是本地化研发布局,在26个规划中的海外研发中心,将针对不同区域的法规、路况、用户需求开发差异化技术,而非简单复制国内成果;其三是生态链输出,依托纵横G700等旗舰产品,带动宁德时代(电池)、科大讯飞(智能座舱)等产业链伙伴出海,形成“中国技术集群”效应。
结语:技术定义的全球化新路径
奇瑞2025全球创新大会体现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典型路径,奇瑞用28年技术积累完成“量变”,以五大突破实现“质变”,靠双体系构建巩固优势,最终迈向技术全球化。1772万用户、48%热效率、16个海外工厂、4000余项课题储备,这些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当中国汽车企业摆脱规模依赖,以技术为锚点构建全球化能力时,就能在全球市场建立“安全、可靠、高端”的新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