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案例剖析]结合当前AI的发展阶段, 来聊聊产品经理投身AI的机遇空间与职业选择

AI正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融合,产品经理的角色也在悄然重塑。本文结合当前AI的发展阶段,通过真实案例剖析,深入探讨产品人如何识别AI时代的机遇空间、如何定位自身能力与职业路径。

缘起:一位五年产品经理的职业选择

AI+金融、AI+社交、AI+效率工具,如果这三个Offer摆在你面前,你会如何选择呢?

这回的文章,缘起于我与一位朋友的一次线下交流。

今年5月,我与我的一位忘年之交的朋友一起共进晚餐,他是一名拥有五年经验的产品经理,目前正寻求职业转型,就实际面临着上面的Offer选择问题。那天我们集中讨论了这个话题,互相交换了很多想法,他还给我发过来他的事后总结。于是乎,我就基于这次讨论的内容,将其进一步展开,形成这一篇文章。

读者朋友们,如果轮到你来选,你会如何选择呢?正式阅读之前,你也不妨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看看我接下来的所思所想,是否有可取之处。

破题:从当前AI的发展阶段来切入

我对于这个问题,是从AI当前的发展阶段来切入的。从飞书AI解决方案专家,再到腾讯学堂的AI课程认证讲师,我相信会比一般人要更加深刻地接触和感受到当前AI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正是基于这些认知,我给出了我的答案。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我对于当前AI发展阶段的理解,一言以蔽之,它很像2008、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从实习开始计算,这正是我产品经理之路的起点),我们展开来说说。

移动互联网的起源是2007年,自从iPhone的惊艳登场后,经过两三年的酝酿,对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这一认知,业界已普遍达成一致。然而,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的整体配套建设并不成熟,全体业界都在摸索着前行。

从操作系统看,开源的Android系统刚刚于2008年9月发布,它要等到2011年8月,才成功取代Symbian成为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第一;

从终端上看,智能手机尚未普及,除了iPhone,剩下的便是合称“中华酷联”的各种运营商合约机,体验可谓一言难尽。同样地,也是等到2011年8月,雷军才带来他那部推动业界大踏步前进的,售价1999的小米1。

从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来看,彼时仍然处于3G网络的年代,也就能勉强能浏览图文信息。而今天我们熟悉的4G,三大运营商则要等到2013年12月才正式拿到牌照。

正是由于上述的诸多不完善之处,当时很多APP产品的设计都是各种妥协折中的结果,根本放不开手脚。像“WIFI加载大图”这些痕迹现在还留在一些APP上。那些真正占据我们手机空间的APP产品,如微信、陌陌、今日头条等,都是在2011、2012年才诞生。像快手、抖音这类短视频产品则更晚,要等到4G开始全面铺开的2016、2017年。产品这块是我专长的领域,就多聊两句。作为佐证,2013年发布的微视,则显然是个“早产儿”。这或许就是“先行一步是先驱,先行两步是先烈”的最好体现吧。

介绍完移动互联网的2008、2009年,我们再来对照着看AI。如果以2022年11月底发布的ChatGPT3.5作为这轮AI浪潮的起点,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的。同样是开源的Deepseek-R1也是两年多之后的2025年初引起重视。文本类AI大模型正在向“复杂推理任务”攀登,多模态类AI大模型在解决“肢体协调性、文字生成、角色一致性”三大难题上初见曙光。AI应用层面则尚未见到有取得大规模成功的产品出现,先后于今年3月、4月发布的Manus、Coze空间等产品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AI很强大,前景也很广阔”,这些都是业界共识。然而,它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的落地,往往是需要进行诸多功能层面、体验层面上的妥协,或者配合一大堆工程层面的工作,才能真正得以应用。

因此,我对于当前AI的发展阶段,一个总的判断就是,它很像2008、2009年的移动互联网。截止到本文写作的2025年7月底,我们仍然不能说如今的AI就是它的稳定形态,一切都仍在不断进化不断向前迭代的进程当中。

判断:结合当前发展阶段的AI职业选择

梳理清楚当前AI的发展阶段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讨论开头我们提到的职业选择话题。其实,我当天晚上就给了我那位朋友一个总的判断原则:哪个职位最能让你保持对于AI前沿的跟进,让你有机会去接触和实践最新的AI能力,你就挑哪个。

具体到AI+金融、AI+社交、AI+效率工具这三个Offer,我们一个个详细来看。

AI+金融:从互联网行业的视角来看,金融业的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追求稳定是其核心。因此,金融业虽然也会积极拥抱AI,但是在与AI结合的策略上,更多地会选择目前业界已落地的成熟解决方案。若希望进行探索,这个领域可能提供的空间有限。

AI+社交:作为一名从事社交领域超过8年的产品经理,可以说AI与社交的结合应该还是会存在非常丰富的创新玩法的。然而,在社交领域,各类社交产品提供给用户的,更多是“情绪价值”。具体到AI层面,则主要会是探索如何用AI实现与用户陪伴、互动。我虽然确信社交产品会积极地尝试新的AI玩法,但毕竟与业界期待的“让AI实现降本增效”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

AI+效率工具:其实,从AI+社交的讨论,也就自然引出了AI+效率工具的讨论。同样地,作为一名从事效率工具领域超过7年的产品经理,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其实在创作、在协同、在管理效率上,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此引用腾讯的战略专家徐昊老师的观点,大体意思是“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增长已经见顶,下一阶段就是要向管理要效率要增长”。而这一轮的AI浪潮,是“通用生成式大模型”,它天然地就与效率工具要紧密结合。因此,如果说有最新最前沿的AI突破AI进展,我也十分坚定地认为,它会在效率工具上面落地。

综上所述,我最后给到我这位忘年之交的排序建议是:AI+效率工具>AI+社交>AI+金融。不知道这个答案和你所想的是否一致呢?对比起如何选择这3个Offer,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对于AI的未来发展空间的思考与预判。我也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留下你对于AI发展空间的相关看法,我们可以一起来做进一步的探讨。

最后,祝愿我的这位朋友,也祝愿各位朋友们,都能在这轮AI浪潮中,找到并抓住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