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宝马iX3安全气囊高速爆开, 车主为何选择诉讼维权?

“当时听到‘砰’的一声,几乎与安全气囊爆开同时发生。”2025年7月16日,陈女士驾驶宝马iX3在申嘉湖高速正常行驶时,安全气囊及两侧气帘突然无预警爆开。事发后,陈女士查看行车记录仪,才注意到车辆经过大巴时安全气囊突然爆开。这场离奇事故背后,究竟是传感器误判还是车辆设计缺陷?一场涉及车企、4S店与消费者的维权拉锯战引发媒体关注。

事情经过

2024年4月,陈女士以29万元在上海某宝马4S店购入了一辆宝马iX3。2025年7月16日11时许,陈女士一家从上海出发前往莫干山游玩,驾车行驶至申嘉湖高速公路半途时,车辆在正常高速行驶状态下突然触发了右侧安全气囊、气帘及驾驶员座椅安全带张紧器。行车记录仪显示,事发时车辆未发生碰撞,仅与右侧大客车短暂并排行驶。

事故导致陈女士及副驾驶座女儿受伤,拖车救援因设备故障延误近4小时。4S店初步推测为大客车爆胎音浪触发安全气囊,但陈女士提出了两点质疑:第一,在120码的行驶速度内,如果发生碰撞或其他震荡,车身外观一定会有磕碰痕迹;第二,如果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只要发生颠簸或震荡都会自动弹出安全气囊,是否会过于敏感,从而对车内乘客产生安全影响?

车企提供检测报告,车主没办法信服

事故发生以后,陈女士于7月20日联系宝马4S店,并在第二天前往交涉。陈女士称,4S店负责人解释车辆事故原因,是当时车旁正好有一辆大客车经过,猜测为客车爆胎产生的声浪震荡导致安全气囊弹出。并且,4S店方面会将相关数据与事发视频提交给华晨宝马(厂家)进行检测分析,明确事故原因。

7月28日,陈女士收到了华晨宝马出具的车辆检测报告。该报告称,事发时间为2025年7月16日11时许,事发时车速为118km/h,安全气囊触发前,右前车门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值由0毫巴瞬间增加到104毫巴后又降低至负50毫巴,说明车辆右侧检测到了瞬间的冲击波,冲击波被气囊电脑识别为右侧碰撞信号,从而触发了相关安全气囊、安全气帘及驾驶员座椅安全带张紧器等。安全气囊触发的原因为车辆右侧安全气囊传感器检测到巨大的冲击波(源于并排行驶的大客车爆胎)导致。未发现车辆被动安全系统存在相关技术故障。

面对这样的车辆检测报告,陈女士说,“这个报告没有数据支撑,只是根据行车记录仪和车辆情况出的结论报告,我没办法信服。”

8月1日,4S店专人陪同陈女士前往浙江嘉兴高速交警某大队进行报案处理。陈女士提供的录音显示,办案警方认为,根据现场视频和检测报告无法直接说明安全气囊弹出是由于大巴车爆胎导致,但由于没有发生碰撞事故,不在警方管辖范围内,警方无法出具事故责任认定书。

4S店方面表示,如果陈女士对厂家检测报告保持异议,可以自行寻求国家级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4S店方面很理解陈女士受到惊吓的心情,全程也在积极沟通,全力配合,包括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后续安排专人跟进处理等等,但是报告确实说明目前的事故不是车辆本身质量问题导致的。对事故车辆的整体技术还原显示,陈女士的车辆不满足“三包”规定的适用条件。

车主正在准备诉讼程序

面对这样4S店的处理方式,陈女士说,“我已经通过行车记录仪自证行驶途中没有任何问题,交警也明确了现有的数据不足以说明是大巴车爆胎导致的,所以应该由他们再出一份报告,而不是要求我找第三方检测。”她还指出,即便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4S店仍可能拒绝认可,且事故后的检测费、车辆保险费及后续二手车折旧费等不应由消费者承担。

随后,有媒体向华晨宝马客服热线了解情况。客服表示,车辆具体数据属于内部机密,只能提交给警方、检方等相关部门。截至媒体报道前,陈女士正在联系律师准备诉讼程序。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就陈女士当前处境,若启动诉讼程序,主要争议焦点可能集中在哪些方面?她在法律框架内可争取哪些合法权益?

律驰驾道观点

一、安全气囊爆开原因:传感器误判还是设计缺陷?

车企将安全气囊爆开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大客车爆胎声浪),但车主的质疑不无道理。从技术层面看,安全气囊传感器应具备精准识别碰撞信号的能力,若因外部声浪就触发,反映出传感器可能存在误判风险。而且,车身无碰撞痕迹却触发安全气囊,也让人怀疑车辆设计是否存在缺陷,即安全气囊触发条件是否设置得过于宽松。这一争议焦点不仅关系到事故责任认定,更涉及到车辆安全性能这一消费者极为关注的方面,极易引发公众讨论和关注。

二、检测报告可信度:缺乏数据支撑能否服众?

检测报告是认定事故责任的关键依据,但陈女士的质疑反映出报告可能存在漏洞。如果报告没有详细、准确的数据来证明安全气囊触发与大客车爆胎声浪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在消费者看来,车企作为既得利益者,其出具的报告可能存在偏袒自身的情况。因此,这份缺乏数据支撑的检测报告难以让车主和公众信服,也成为了此次事件的一大争议焦点,引发了大众对车企检测公正性的质疑。

三、事故责任认定:警方不管,该由谁担责?

事故责任认定是解决纠纷的关键环节,但警方的处理方式让陈女士陷入了困境。在没有碰撞事故的情况下,警方不介入责任认定,而车企又将责任推给外部因素,让车主自行寻找第三方检测。这使得事故责任处于一种模糊状态,车主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种情况下,公众会关注谁应该来承担起事故责任认定的责任,是车企、第三方机构还是其他部门,这一争议焦点也反映了当前在类似非传统碰撞事故中责任认定的空白和困境。

四、维权成本承担:检测费等该由谁买单?

在维权过程中,检测费等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要求消费者自行承担这些费用,可能会让很多消费者在维权面前望而却步。而且,即使消费者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第三方检测,4S店和车企仍可能不认可检测结果,这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维权风险和成本。因此,维权成本承担问题成为了此次事件的一个重要争议焦点,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消费者维权难的共鸣,如何合理分担维权成本,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法律纠纷,就找律驰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