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80%利润来源于20%的功能, 本质是帕累托法则(80/20 法则)

你是否也曾在产品迭代中陷入“功能越多越好”的误区?这篇文章将带你看清:80%的利润,其实来自20%的关键功能。与其平均用力,不如精准聚焦,让你的产品更轻、更准、更赚钱。

作为某电商软件的产品经理,我们或许都曾陷入过这样的困境:为了满足“全场景需求”,在商品推荐、售后维权、社交裂变、会员权益等十余个模块中平均分配研发资源,最终却发现——功能越复杂,用户决策成本越高,核心交易转化反而下滑;投入大量精力迭代的“小众功能”,使用频次不足5%,更难带动利润增长。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被无数商业实践验证的规律: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电商领域,它的核心表现的是:平台80%的利润,往往来源于20%的核心功能。与其在所有功能上“撒胡椒面”,不如精准锁定这20%的关键抓手,用有限资源实现利润的倍数级撬动。

一、先搞懂:电商场景下的“80/20法则”,到底指向什么?

帕累托法则并非“绝对数字”,而是对“资源与价值失衡关系”的精准概括。在电商产品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组数据更直观地理解它:

功能与转化的关系:某头部生鲜电商曾做过统计,平台仅18%的功能(如“商品详情页核心卖点可视化”“一键凑单满减”“极速支付”)直接影响了79%的订单转化,这些转化最终贡献了82%的利润;而剩余82%的功能(如“商品故事专栏”“用户评价标签筛选”),虽提升了体验丰富度,但对利润的拉动不足18%。

功能与用户的关系:核心用户(贡献80%复购的群体)的核心需求高度集中——他们打开APP的目的是“快速找到想买的商品、以优惠价下单、高效收到货”,因此对“精准搜索筛选”“价格对比工具”“物流进度实时查”这三类功能的依赖度超过90%,而这三类功能仅占平台总功能数的22%。

功能与资源的关系:很多中小电商平台曾陷入“资源错配”:用60%的研发工时迭代“社交拼团二级分销”(非核心功能),但该功能仅带来12%的新客;而仅用25%工时优化“购物车结算流程”(核心功能)后,客单价提升了30%,利润增长21%。

本质上,电商用户的“决策链路”是线性的——从“看到商品”到“下单付款”,再到“复购留存”,每个环节中只有“最关键的动作节点”会影响最终利润。而我们要找的“20%核心功能”,就是能卡住这些节点、直接推动“转化–复购–客单价”提升的“关键杠杆”。

二、为什么我们总在“平均用力”?避开3个常见误区

明知“聚焦核心”更高效,但很多产品经理仍会不自觉陷入“全功能覆盖”的陷阱,背后往往是这3个认知误区:

误区1:“怕流失用户”,想靠“小众功能”留住所有人

总担心“砍掉‘长辈模式’会流失老年用户”“不做‘直播回放倍速’会失去年轻用户”,但实际上,小众功能覆盖的“边缘用户”,贡献的利润不足5%,却要占用20%以上的资源。与其为5%的用户消耗资源,不如先服务好80%的核心用户——当核心功能足够好用,反而能吸引更多同类用户。

误区2:“跟风竞品”,把“别人有的功能”当成“自己需要的功能”

看到竞品上线“电商+短视频种草”,就紧急启动相关模块研发;看到同行做“会员积分游戏化”,就跟风设计“签到领积分换优惠券”。但忽略了:竞品的核心功能可能与自身平台定位不符(比如主打“低价刚需”的平台,用户更在意“比价”,而非“种草内容”),盲目跟风只会让资源分散。

误区3:“用功能数量衡量价值”,把“功能多”等同于“产品好”

部分团队会以“迭代功能数”“模块覆盖度”作为产品KPI,却忽略了“功能对利润的贡献度”。比如,某平台花3个月迭代“商品评价AI翻译”(支持10种语言),但该功能的月使用量仅300次,远不如花1个月优化“评价晒图高清预览”(月使用量超500万次)对转化的拉动作用。

三、关键动作:如何找到电商产品的“20%核心功能”?

聚焦核心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核心”。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可以通过“数据拆解+用户锚定+场景验证”三步法,锁定那些能撬动利润的关键功能:

第一步:用“利润贡献度”给功能排序,圈定“高价值候选池”

利润贡献度=“功能带动的GMV增长×毛利率–功能研发运营成本”。我们可以从“转化、复购、客单价”三个核心利润来源切入,拆解功能价值:

转化相关功能:统计“功能使用后到下单的转化率”,比如“一键凑单满减”的使用转化率(使用该功能后下单的用户占比)是65%,远高于“商品收藏”的12%,说明前者对转化的拉动更强;

复购相关功能:计算“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复购率”,比如“会员专属价提醒”功能的用户,30天复购率是48%,而未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复购率仅15%,前者对复购的提升更显著;

客单价相关功能:分析“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客单价”,比如“跨店满减凑单工具”的用户客单价是289元,比未使用用户的167元高出73%,说明该功能能有效提升客单价。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我们能快速筛选出“高利润贡献”的功能,形成初步的“20%候选池”。

第二步:锚定“核心用户”,验证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核心用户是利润的主要贡献者,他们对功能的“依赖度”,直接决定了功能是否属于“核心”。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验证:

用户访谈:对“近3个月复购3次以上、客单价高于平台均值”的核心用户进行访谈,询问“如果只能保留3个APP功能,你会选哪三个?”。结果往往高度集中——多数用户会选择“精准搜索”“购物车结算”“物流查询”,而非“社交分享”“商品问答”等功能;

行为数据反推:观察核心用户的“功能使用路径”,比如核心用户从“打开APP”到“下单”的平均路径是“搜索→商品详情→加入购物车→结算”,其中“搜索筛选”(使用时长占比35%)、“结算流程”(使用时长占比28%)是必经且耗时最长的环节,这些环节对应的功能就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第三步:回归“交易场景”,剔除“伪需求功能”

有些功能看似“数据好看”,但脱离了核心交易场景,本质是“伪需求”。比如某平台的“商品AR试穿”功能,用户点击量很高(数据看似好),但试穿后下单的转化率仅8%(远低于核心功能的60%+),原因是“用户买衣服更在意尺码表和评价,AR试穿只是‘尝鲜’,不影响决策”。

此时,我们需要回归“电商交易的本质场景”——用户的核心诉求是“高效完成‘买’与‘卖’的匹配”,所有不直接服务于“找货–下单–履约–复购”的功能,都可能是“伪核心”,需要果断剔除。

四、落地策略:锁定核心功能后,如何用有限资源撬动利润?

找到“20%核心功能”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通过“资源倾斜、迭代聚焦、效果放大”,让核心功能的价值最大化:

1.资源倾斜:把70%的资源分给核心功能

电商产品的资源(研发、运营、设计)永远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建立“核心功能优先”的资源分配机制:

研发排期:在迭代规划中,核心功能(如“结算流程优化”)的研发工时占比不低于60%,非核心功能(如“评价标签优化”)仅安排10%-20%的工时,或采用“轻量化迭代”(仅优化核心体验点,不做全量升级);

运营配套:核心功能上线后,配套100%的运营资源——比如“一键凑单满减”功能上线后,在首页弹窗、购物车顶部、商品详情页设置入口,引导用户使用;而非核心功能仅在“我的页面”设置二级入口,不做额外推广。

2.迭代聚焦:用“小步快跑”优化核心功能,而非“推倒重来”

核心功能的迭代目标是“极致效率”,而非“颠覆体验”。比如某电商平台对“支付流程”的迭代:

第一版:去掉“确认收货地址”的二次弹窗,将支付步骤从5步减到4步,转化率提升8%;

第二版:支持“默认支付方式一键付款”,步骤再减到3步,转化率又提升12%;

第三版:新增“支付失败自动重试”功能,减少流失订单,利润再增5%。

三次迭代均围绕“缩短支付路径、降低失败率”这一核心目标,未新增任何无关功能,却实现了利润的持续增长。

3.效果验证:用“数据闭环”确保核心功能的价值不偏移

核心功能的优化不是“一劳永逸”,需要通过数据监控及时调整方向。我们可以建立“核心功能数据看板”,重点跟踪三个指标:

使用渗透率:核心功能的用户使用占比(如“一键凑单”的使用用户占下单用户的比例),目标是提升至80%以上;

转化贡献率:核心功能对订单转化的拉动(如使用“精准搜索”的用户,下单转化率是未使用用户的几倍),目标是保持稳定增长;

利润ROI:核心功能的研发投入与利润产出比(如投入100万优化“会员权益”,带来500万利润增长,ROI=5:1),目标是ROI不低于3:1。

当某一指标下滑时(比如“精准搜索”的转化率下降),及时拆解原因(是筛选条件不够精准?还是搜索结果排序不合理?),快速迭代优化,确保核心功能始终贴合用户需求。

五、结语:电商产品的“减法”,才是利润的“加法”

在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全功能覆盖”早已不是优势,“精准聚焦”才是破局关键。作为产品经理,我们需要跳出“功能堆砌”的思维定式,用帕累托法则重新审视产品——砍掉那些“看似有用却不赚钱”的非核心功能,把资源集中在“能直接带动转化、复购、客单价”的20%核心功能上。

毕竟,用户选择一个电商平台,不是因为它“什么都有”,而是因为它“把核心需求做得足够好”;平台的利润增长,也不是靠“功能数量的堆砌”,而是靠“核心功能的极致打磨”。

从今天开始,试着给你的产品做一次“减法”:找到那20%的核心功能,用100%的专注去优化它——你会发现,利润增长的答案,往往藏在“聚焦”里。